close

初探馬公古城

出發...
想去澎湖的念頭,由來已久.
我終於成行了,
雖然只有自己一個人.




選擇搭乘早班的飛機,卻仍誤點,
晚了半小時起飛.
拿著相機在候機室亂瞄.
不過只要耐心等待,終究還是會到達目的地,
民宿接機的車子早就在機場外等候,
客人只有我一個.
很快的進入市區,在民宿把行李安頓好.
和業者把未來幾天的行程做了初步確認,
我的菊島獨行之旅開始了!


把機車加滿油,記錄碼表上的里程數,
這是用來預估加油量的,
我可不想在活動結束還車時,
油桶裡還留有一大半的汽油.
今天的計劃行程是澎湖北環,
預估需要一整天的時間.
我想先去找一下"台灣銀行"
再去買個"藥膳蛋",路上當點心.
到台灣銀行不是為了找提款機領錢,
我只想看一下澎湖的台銀長什麼樣子,位在哪裡.
因為那是我父親單身時期工作的地方,
小時候他偶爾會聽他提起在澎湖時期的種種,
當時也聽的有點模糊.


在"仁愛路"找到外觀新穎的台灣銀行,
應該是近幾年重新改建過,已經不是當年的樣子.
我想地點大概沒變吧,既然來了,就來看一下吧.
這裡是純屬因個人淵源而來,
大家可別當成觀光景點了,
頂多是來這邊的提款機領錢就行了.


至於那個藥膳蛋,不是說非吃來補身不可,
只是據網路信息指出,該店好像營業時間不長,到下午5點就收攤了,
怕玩一圈回來,到市區太晚買不到.
照著地圖想去找藥膳蛋,卻繞到了天后宮.
直覺判斷,應該是在附近,於是把機車停在廟口,用走路的來找找吧.


鑽進廟旁的小巷子,先看到了"施公祠".
出門前有做功課,在網路上看過相片,
一眼就認出來了.
"施公祠"祭祀的施琅在歷史上是個爭議性的人物.
明清改朝換代的戰亂時期,軍事將領的分分合合和種種糾葛,
也不是台面上的史料所能全面釐清.
最終導致施琅投向清軍最後一根稻草,
是因為和鄭成功之間為了部屬懲處問題,
施琅有個犯錯的部下,逃到鄭成功那邊去避罪,還被鄭委任了要職,
後來施琅藉機把他給抓回來處死.
引發鄭成功非常賭爛,要斬殺施琅全家.


施琅的父親及弟弟未能倖免,施琅逃過一劫落跑後,走向降清一途.
之後協助清政府康熙政權,以澎湖為跳板,而將台灣納入大清版圖有功.
主要的過程好像是這樣,都三百多年了,真相不得而知.
姑且不論其中的是非曲折,但以現代的觀點來看,這些歷史課本上被忽略的細節如果屬實,
民族英雄鄭成功在管理上的態度是有待商確.
施琅對台灣和澎湖在歷史定位變化上是個關鍵性的人物.
若非事先了解相關歷史背景,很難以想像一座看似民居的古宅,所供奉的卻是一位身繫台澎歷史的要人.


此外,在宅院一角,記錄早期整修捐款的一塊石碑,讓我覺得蠻有趣的,
上面記載著道光年間,整修施公祠時,
428名駐軍士兵捐款餉銀128兩4錢,另外有個叫劉元成的大咖,"劉董"獨捐20兩.
這個"劉董"可不是我隨便亂叫的,石碑上真的稱他是"董事".
看來這種動用組織力量,發動"樂捐"的活動自古就有了,而且要捐大一點,才能留名青史.
不知那時士兵薪俸如何,428人共捐了128兩4錢的銀子,一個捐平均了多少呀,佔餉銀多少比例呢?


施公祠的斜對面的小巷口,
立有一個介紹施公祠與"萬軍井"的小石碑,
巷內民宅前一座加蓋,圍著水泥圓框,
便是1683年施琅解放澎湖時所掘的萬軍井,碑上說"井湧甘泉,萬軍汲之不竭"而得名,
這座井從外觀上看不出絲毫的古意,但從上面還加裝著抽水馬達看來,
可知老井數百年來流水源源不絕,功能依舊,
從當年"萬軍汲之不竭"至今三百餘年,
讓"萬民"汲之不竭呀!


由施公祠前的巷子,繼續往內走去找我想買的藥膳蛋,
經過了一側是整排賣著記念品的店家,對面有塊類似公園的小空地,
沿著路走到底,是個T字型的路口,
即是中央老街,這也是因為在網路上看過相片認才出來的,
問了附近店家哪裡有賣藥膳蛋,


他們往中央街裡面一指,
"往裡面一直走,看到有四個洞的井,那旁邊就是了."
"四個洞的井"?


想起來了,應該就是旅遊資訊上所提到的"四眼井".
走沒多遠就看到了,
向店家買了二顆藥膳蛋,外加一瓶青草茶帶在路上解渴.
所謂"藥膳蛋"外型和茶葉蛋類似,
可以想像一下,把茶葉蛋鍋裡的茶葉,換成是中藥材就行了.



又照原路走回天后宮準備牽機車.
這裡是台灣地區最早興建的媽祖廟.
在猶豫著是否要先行入內,還是及早展開北環的機車之旅.
走到廟口,想想還是先簡單的瀏覽一下吧,
天后宮吸引我的是一塊老石碑,
據說是1919年翻修時,在祭壇底下挖掘出土的,
上面刻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字樣,
為台灣出土最早的一方石碑.
向廟方的人員詢問了一下,
走進後殿,看見石碑被慎重保存展示,
上面的字跡已經斑駁了.
石碑是台灣地區,
從歐洲人東進的大航海時代起,
早就和世界接軌,
身居重要戰略地位的證明.


沈有容是明朝萬曆年間,福建地區的水師,
可能是駐守在一個叫"浯嶼"(可能是金門)的據點的指揮官吧,
正式的官銜是"浯嶼水寨,欽依把總";
"紅毛蕃"是古時對洋人的稱呼,
現在新加坡、東南亞那邊講閩南話的華人,
也把洋人稱為"紅毛".
這是我新加坡朋友跟我講的.
"韋麻郎"是人名,
是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艦隊司令.
韋麻郎的艦隊在萬曆32年7月間(西曆1604年8月),
因躲避颱風就在澎湖登陸,"順便"借住到天后宮來,
這期間也在澎湖蓋起營舍,打算賴著不走.
到了同年農曆10月底(西曆12月中旬),
明朝政府看不下去了,
福建總兵派遣沈有容的艦隊,開到澎湖,
和荷軍交涉後,沈有容諭令韋麻郎立刻走人.
荷蘭人在同年西曆12月15日,
連聖誕節派對都來不及開,
就摸著鼻子離開澎湖了.
據說當時談判的地點,
就是在天后宮裡面.
至於說能夠靠著"諭令"就能叫船堅砲利的荷蘭人離開,
絕對不是用愛心感動,
我想沈有容的艦隊的規模和兵力都一定的優勢.
所以說;最早趕走荷蘭人不是鄭成功,而是沈有容.
不過為了尊敬民族英雄,
那就說:"鄭成功是第一個趕走在台灣的荷蘭人"好了.
石碑雖只是座石碑,但在了解了其歷史背景意義之後,
也能明白,中國人不是一開始就是軟腳的.
所以到了這裡,就很強烈的想要親眼來目賭這一方記錄了遏阻西方列強入侵的石碑.
不知道這是否也是潛意識中,對於西方文化,一種民族自卑的補償心理呢.



發動了停放在天后宮廟埕上的機車,
準備前往203公路,奔向北環.
看著地圖,會經過"孤拔墓",打算順道稍看一下.
孤拔(Amedee Courbet)法國海軍中將,光緒年間,中法戰爭時病故於澎湖.
此人對法國在亞洲拓展殖民地,有相當大的貢獻,
曾逼使越南成為法屬印度支那,
引發中法戰爭,
福建、浙江沿海以及台灣基隆、澎湖都有他的艦隊的作戰記錄.
最後在佔領馬公期間病故,
有一說是因作戰負傷未瘉,亦有說一是因瘟疫而死.
現今的孤拔墓,相關遺物已送返法國遷葬,實為一紀念碑.
也為澎湖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添一樁.

原本是想"順路"買個藥膳蛋隨即上路,
卻因為不熟悉路徑,
意外造成被沿路不小心經過的古蹟給吸引,在天后宮周圍逗留了大半天,
拖到了11點多,已經是從民宿出發後的一個多小時了,
才準備走向203公路,開始今天的預定行程.

更多澎湖相片:
http://www.atlaspost.com/user_album-1939841.htm

註:
1."韋麻郎"是人名Wybrand van Warerwijck的音譯
2.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語: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恐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