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
Cape No, 7
上映日期:2008-08-22
片  長:2時10分
導  演:魏德聖
演  員:范逸臣、中孝介、梁文音、田中千繪、林曉培
發行公司:博偉
[本文相片連結自”海角七號”官方網站]




整體總評: ★★★★☆
極具創意的雙軌故事並進表現手法,順暢而不突兀節奏,在結局中完美結合.
從娛樂之中得到多方位的啟示.
經典台詞:像我們這種國寶就要出去給人欣賞,不是立在家裡當神主牌
恐子解讀:
雙軸故事的架構有著新穎的創意,
經由偷拆郵件讓二個故事交織,流暢的發展劇情.
以不同時代背景,
詮釋了愛情發展模式的差異.
在愛情、鄉土、前衛、流行、喜感的表象背後,
電影本身也在暗示著近代台灣的變遷政治環境的更迭.
六十年前未完成的戀情,訴說台灣曾走過被日本統治的歷史,
海洋音樂季,象徵破除戒嚴走向開放.
集善惡於一身的鎮代會主席則是台灣現今民主生態的綜合體;
硬想擠掉老郵差茂伯,好讓阿嘉進郵局的關說;
從拍片鏡頭前走過的耍特權;
塞錢給茂伯,掩飾阿嘉對郵件的瀆職的賄賂.
在惡形惡狀之外的另一面
感動於馬拉桑的勤奮,鼓勵性的下了大筆的訂單.
關心年輕人口流失,不惜想"放一把火把恆春燒掉,再叫所有的少年人回來
感慨地方透過BOT發展觀光,實質回饋到當地人的有多少?
堅持要讓地方樂團在音樂季打頭鎮,
就是這個堅持構築了這部電影的故事主線,
或許是隱喻著台灣民代當中,還是良幣多於劣幣吧.


電影在在都有台灣現實大環境的身影,
不露痕跡把這些素材放到到這部片子.
在音樂、愛情發展下,
歡笑和感動中牽動著觀眾的心,
從而在潛意識的認同感中,產生了共嗚.
樂團人物的組合是台灣族群融合的縮影,
受日式教育的老人茂伯,原住民勞馬,閩南人水蛙及客家人馬拉桑,還有新生代阿嘉和小朋友大大.
不同族群和不同世代的融合需要包容與妥協.
雜牌組合的樂團成員,拿著中西不同的樂器,
各彈各的調,各有各的意見
唯有在共同目標上達成了共識,
一起打拼,
上了舞台才能表演出令人驚豔的樂曲.
透過舒伯特的「野玫瑰」
讓老台灣人,新台灣人,還有日本人找到了音樂的交集
這個交集的背後有著一段歷史淵源,
即使這個淵源一直沉重的和民族意識緊緊的捆綁.
也告訴了我們,台灣人對世界音樂接觸不是始於現今
(拋開民族情感,日治時期台灣人的所受的教育是具有一定的水準)
最後阿嘉給阿嬤送信時,所背的那個「為人民服務」書包
是否暗諭著台灣和大陸的互動,將關係著台灣往後的腳步呢.
或許我聯想力太過豐富,
畫蛇添足胡亂解碼,
把一部輕鬆的電影,附會了嚴肅的論調.
導演說要給觀眾什麼都滿滿的.
真的是滿滿的;
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人與事都活生生的出現在這片子裡,
或許也能從中找找到自己的化身.
不管你是從何角度來看海角七號,
從中得到什麼樣的啟示,
總歸一句:
這是一部正港台灣人的電影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恐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